做事磨蹭、拖拉是许多孩子经常犯的毛病。现实生活中,早晨一起床,你叫孩子刷牙,他会说等会儿;你叫孩子赶紧吃早饭,他却要先摆弄一会玩具;你在那叫破嗓子说要迟到了,可是孩子却依然根本不当一回事。许多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但常常无技可施……

如何让你的孩子改掉做事磨蹭、拖拉的毛病呢?方法有许多,本文向各位家长介绍如何巧用比赛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

1) 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赛

孩子的磨蹭通常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穿衣、吃饭、收拾书包文具、洗衣物、做作业等。家长可以先将自己孩子的磨蹭毛病一一列出来,然后再让孩子一个毛病一个毛病地改。其先后顺序是:先从简单的、容易的事情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

在确定好了要让孩子改掉的某一个磨蹭毛病后,家长可以帮孩子设计一张自己与自己“比赛”的成绩表。首先记录下孩子做这件事的最初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这件事的时间,过几天总结一次,如果孩子做的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其表扬和奖励,如果孩子没有进步反而有退步,就要询问孩子具体的原因,如属孩子自己努力不够应当明确地向其指出前进的方向。

家长在按上述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磨蹭毛病时一定要有耐心,要认识到习惯的改变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同时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一般较差,有时出现反复是正常的情况,决不能因为孩子有所反复就枉下定论。

2) 让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赛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采取措施让自己的孩子与他的小伙伴们展开竞赛,并且帮助孩子通过“比试”提高其做事的速度,克服其磨蹭、拖拉的毛病。比如,你可以给孩子腾出一个比较大的房间,让孩子邀请他的同学、伙伴到家里做家庭作业,孩子们来到后,你可以建议他们在做作业时来个比赛,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如果谁取得了第一,你就给获胜者一个奖励;你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和他的同学比谁早到学校的计划,并监督孩子此计划的实施情况;你还可以鼓励孩子与他的同学比学校作业,先不比量多,而是比谁做得好,但是要规定别人做完两题时,他必须做完一题。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家长要注意掌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先从自己的孩子最容易办得到的、最有把握取胜的事情入手,让孩子通过与别的孩子比赛做这些事情的成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加他的自信心、激发他的好胜心,继而帮助他逐步改掉做事磨蹭、拖拉的毛病。比如,假使你的孩子是个拼装车模的高手,你就可以鼓励你的孩子邀请他的小伙伴们来家里一起玩拼装车模比赛,你可以向他们承诺奖励获胜者一辆赛车模型,孩子们为了得到奖品肯定都会争先恐后的,你的孩子为了显示其高手的水平自然也不会心甘落后,他一定也会加快速度与别的孩子竞争。更重要的是,你的孩子通过这样的比赛取得了胜利,他就有可能树立起“要想取得成功,做事就必须要争先恐后”的观念。

在这里,家长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下子就提出过高的、孩子很难以取胜的要求,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用其弱项去与别的孩子的强项进行比赛,这样比赛的结果,非但不能改掉孩子做事磨蹭、拖拉的毛病,反而会把孩子的自信心给比没了,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等其它方面。

3) 家长与孩子比赛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赛游戏,使孩子在这些游戏中能激发出一定要胜过家长的进取心,从而让孩子通过游戏提高动作的速度,以愉悦的心情去逐渐克服磨蹭的毛病。

竞赛游戏的项目可以多种多样,如比一比看谁吃饭吃得快,比一比看谁衣服穿得快,比一比看谁刷牙刷得快,比一比看谁洗脸洗得快等等。总之,生活中许多你希望孩子干得快的事情都可以作为游戏的项目。

在与孩子进行游戏竞赛的时候,最好由父母中的一个(父亲或母亲)与孩子进行比赛,而由另一个(母亲或父亲)充当裁判。在比赛之前,要与孩子商量好比赛的奖惩规则,如获胜者可以有优先选择看电视节目和买好吃的权利,而失败者则没有选择电视频道或者买好吃的权利。

孩子一般都是争强好胜的,尤其如果能通过比赛胜过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时,他一定会是倍感骄傲并且干劲十足的。家长这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好孩子的争强好胜心理,在比赛的时候要讲究技巧,比赛的过程要激烈,要让孩子有紧迫感,要让孩子感到只有竭尽全力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但比赛的结果可以“意外”输给孩子。这样孩子如果能经常成为获胜者,他便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积极的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做事磨蹭、拖拉的毛病就可以改掉了。

请注意: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的激发孩子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孩子产生成就感,对事物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后者却只会挫败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越努力,相反,受到的表扬越少,孩子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

孩子是需要不断鼓励的,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且成功体验少的孩子,他们应该得到与成绩较好的孩子相同的待遇,甚至应该得到比成绩较好的孩子更高的待遇。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这不仅仅是表扬,更是一种公正和对他们人格的尊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他们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当学习和行为上取得小小的进步时,他们需要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关注、认可和欣赏。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在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地关注、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优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强化。

虽然有的孩子成绩很优异,尽管已经达到了应该让家长骄傲的地步,可这并不能使家长满意,因为许多家长的最大满意值是双百分,最小值也是95分以上。更为糟糕的是,如果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规定的标准,随之而来的不是帮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严厉的批评、激烈的责骂、加倍的作业,有的甚至是拳脚相加。这些错误的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多的时候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憎恨。

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酷爱学习,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但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父母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8分以上,有时考了95分,虽然在班里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对她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后来渐渐地,她便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还有个孩子老好逃课,当老师终于找到他时,他蜷缩在路边,十分恐惧,并且哀求老师不要把他送回家去。原来这孩子的父母对他十分苛刻严厉,要求考试的分数必须达到90分以上,否则回家不仅受责骂,还经常挨打受饿。其母亲对孩子更是严厉,有时一道题做不好,甚至整夜不让睡觉。这个孩子偷偷地写过一篇作文,文中写他跑出了家,杀退了他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阻截,躲进一座城堡,挂起了吊桥,关闭了城门,他妈妈在下面大喊大叫,他在城堡偷偷乐。后来,他妈妈搭了一根绳,爬上了城堡,快爬进他的窗口时,他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把剪刀,绳子一刀两断……。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学习的厌恶已发展到了一种极端,他由于被分数高压,身心已经疲惫而无奈,学习对他来说已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他厌恶书本与学校,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

家长对孩子提出比较高的、比较严格的要求是必要的,但应当把握好“度”。如果期望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进而会把学习当成一个可怕的、痛苦的事情,厌学情绪也会由然而生;有的极端的孩子干脆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

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另外,家长应当认识到,考试分数充其量不过是关于孩子学习质量的一种不十分精确的信息,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学习全貌,没有必要把分数看的太重。